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联合编辑部
  •   按检索    检索词:    高级检索
     排序:相关度 OA 时间 被引次数 点击次数 下载次数 共有10000条符合的查询结果,以下是第61-80项 搜索用时 64 毫秒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 末  页»
61.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报道了酵母在同化无机硒为有机硒的过程中,培养基的种类、亚硒酸钠浓度以及蛋氨酸浓度与生成的硒酵母中的硒蛋氨酸量的某些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硒酵母中硒蛋氨酸的量与培养基的种类有关,随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随蛋氨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少。提出了一个准确测定生物物质中硒代氰基酸… …   相似文献
62.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系统发育(Phylogeny)指生物种族的进化历史[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微生物学家与其它生物学家一样承认进化,认定检测细菌之间的进化关系非常重要.从Beijerinck、kluyver至VanNiel,在研究细菌的自然关系方面尽了很大努力,但其结果是光依靠表型特征达不到… …   相似文献
陈文新 《微生物学报》1998,38(3):240-243
63.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盐域环境,这类环境中有自然形成的,如死海,美国的大盐湖等水环境,还有盐土环境;人工形成的如盐场、盐池等;另外,还有很多盐腌制的食品。自然界的高盐环境由于形成过程和所处地质情况的不同其离子组成和盐浓度有很大差异。生活在这些高盐环境中的动、植物物种较为有限,而以… …   相似文献
64.
下载全文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采用MRS培养基,模拟胃肠环境,即低pH值(1.5~4.5)。高胆汁盐(0.1%~0.4%)对嗜酸乳杆菌抗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肠道中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拮抗特性以及服用抗生素后嗜酸乳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在pH2.5~4.5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6h活菌数仍达 107cfu/mL以上,pH1.5条件下仍有部分存活。在0.1%~0.3%胆汁盐条件下4h活菌数仍达106cfu/mL以上,且能在0.4%胆汁盐中存活。同时,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 …   相似文献
65.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是通过核酸片段对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可以监测未培养细菌及其功能基因,被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分析,并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中论述了DGGE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全面分析了样品预处理过程和PC… …   相似文献
66.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1998~2000年,从大同、太原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采集健康块茎中分离到133株内生细菌,通过离体抑菌作用测定、田间和温室实验,初步筛选出5个具有促生或潜在防治马铃薯环腐病的内生细菌,其中118菌株定殖、促生和拮抗三种作用兼备,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7.
下载全文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苯胺、硝基苯和TNT类化合物是广泛应用的化工原料 ,目前它们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并危及人体的健康。利用微生物处理环境中污染物的方法目前倍受青睐。迄今为止 ,人们已经找到了很多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微生物。综述了降解苯胺、硝基苯和TNT的微生物及其降解机理 ,并指出DNA改组等分子… …   相似文献
68.
下载全文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利用发根农杆菌LBA940 2诱导药用植物何首乌产生毛状根。PCR扩增和Southern印迹杂交实验证实发根农杆菌中Ri质粒的T-DNA片段已整合进入植物核基因组中。经过基本培养基的筛选和毛状根生长动力学的考察 ,确立了何首乌毛状根在MS培养基中的最佳继代时间为 30d左右。HP… …   相似文献
69.
下载全文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灵芝深层发酵过程中 pH值对灵芝胞外多糖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pH为5.5时,有利于胞外多糖的形成,找到了一种有效的pH控制发酵策略,当发酵过程中控制pH4.0时,胞外多糖的产量最大,达到2.329/L,较未控制提高了24%。另外,还对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抗肿… …   相似文献
70.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废水生物脱氮已经成为水污染控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生物脱氮采用的是硝化-反硝化工艺,但存在很多问题,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生物脱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超出人们转传统认识的新现象,为水处理工作设计处理工艺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现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1.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从堆肥中分离到一株对植物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强烈抗菌活性并具有较广抗菌谱的细菌Q-12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以及部分特异性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该菌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g/… …   相似文献
72.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Pseudomonas S-42 was capable of decolorizing azo dyes such as Diamira Brilliant Orange RR(DBO-RR), Direct Brown M (DBM), Eriochrome Brown R(… …   相似文献
73.
下载全文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34
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设置、课前预习、课堂效果、考核制度、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合理地设置实验内容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以兴趣作为动力 ,以打分施加压力 ,同学们就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课 ,为新世纪的发展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张加春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3):104-106
74.
75.
下载全文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用我国的高产栽培品种泗棉3号和美国栽培品种TM-1为材料,构建F2和F2∶3作图群体,应用301对SSR引物和1040个RAPD引物,对产量性状QTLs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结果共筛选出了37对SSR多态性引物和10个RAPD多态性引物的49个位点,鉴定出了控制产量性状变异的主效QTLs。定位于第9染色体的连锁群,分别具有控制铃重、衣分和籽指的主效QTLs,铃重的2个QTLs分别解释F2∶3群体表型变异的18.2%和21.0%;在F2群体检测到的1个衣分QTL解释表型变异的25%,另一个衣分QTL在F2群体和F2∶3群体都检测到,解释F2群体衣分的24.9%的表型变异,解释F2∶3群体衣分的5.9%的表型变异;在F2∶3群体铃重的一个QTL的同一位置同时检测到一个籽指QTL,它解释15.6%的表型变异,是一因多效或是紧密连锁的两个QTLs,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标记的产量性状主效QTLs可用于棉花产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相似文献
76.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为改造甲醇利用型酵母Pichia pastoris来生产腺苷甲硫氨酸(SAM,S-adenosyl-L-methionine),我们将一个带有SAM合成酶基因的胞内表达质粒转化入Pichia pastoris菌株GS115,经过G418抗性筛选得到一株有两个基因拷贝的转化子。该菌… …   相似文献
77.
下载全文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以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isabellina)AS3.341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处理,选育成功高产脂深黄被抱霉M018变株,其摇瓶培养菌体油脂含量达65.6%,比出发菌株提高133%。60m3罐三级发酵培养菌体油脂含量高达79.2%,生物量达37.8g/L.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变株M018r-亚麻酸的含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3%。连续传代试验表明M018是一稳定的变株。该变株油脂合成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C/N为… …   相似文献
78.
下载全文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地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过去30多年,地膜用量和农作物覆膜面积一直稳定增长,2014年地膜用量达到了144万t,覆膜面积超过1 800万hm~2,该技术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农田的地膜残留量超过250 kg/… …   相似文献
79.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将生产用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LQ16和QSB7分别进行单倍体化,并筛选LQ16(Ile\+-,Dat\+r)和QSB7(Ala\+-,H\-2S\+-)的遗传标记。经摇振培养后,酶解制备原生质体,对前者进行紫外灭活,而后者进行热灭活,再利用PEG进行融合,在MMR和SMMR培养基上再生,挑选融合子。连续传代稳定后鉴定融合子QSB\|XI\-6。通过细胞体积和生物量的测定,以及遗传型的分析和细胞DNA含量测定等均证实了获得的是融合子。经对啤酒感观评价,双乙酰含量测定与多种成分的气相色谱分析以及啤酒的发酵度,絮凝性、稳定性测定,并经连续多次生产试验证实QSB\|XI\-6是一株口味独特、发酵度高、絮凝性强、遗传性能稳定兼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啤酒酵母生产新菌株。… …   相似文献
80.
下载全文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广泛的低温环境。如占地球表面14%的两极地区,高山、冰川及冷库等地海洋深处等(90%的海水其平均温度为5℃或更低)。在这些特殊的环境中生活着一类微生物即冷适应微生物。根据其生长温度特性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生活在低温条...  相似文献
辛明秀  马延和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2):155-155,109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 末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