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联合编辑部
  •   按检索    检索词:    高级检索
     排序:相关度 OA 时间 被引次数 点击次数 下载次数 共有10000条符合的查询结果,以下是第9661-9680项 搜索用时 90 毫秒
[首页] « 上一页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下一页 » 末  页»
9661.
研究了接种病毒后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代谢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增殖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染细胞对未感染细胞葡萄糖消耗的相对增加量α可作为IBDV增殖的参数。Α随感染过程而增加,当α达到最大值不再改变时,IBDV增殖也达最大。此点可作为培养IBDV时的收毒点… …   相似文献
9662.
下载全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来源的酶进行分子改性和人工进化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综述了用于酶分子改性和人工进化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易错PCR技术、DNA体外随机拼接技术等及其在酶的分子进化和改性中应用成就。  相似文献
9663.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利用多媒体形象、多样化表达及交互性强的特点 ,将文本、声音、图片、动画、录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制作了卫生部CAI课件《医学微生物学图鉴》。教学实践表明 :本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的… …   相似文献
9664.
下载全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有强启动子PAOX1 和α-MF信号肽序列的巴斯德毕赤酵母载体质粒pPICZαA构建出含PST基因的重组质粒pPICZαA pST。通过电击将经SacⅠ酶切后线性化的pPICZαA pST质粒转化到巴斯德毕赤酵母X 33菌中 ,并筛选Mut+ 表型的重组菌。表达产物的SDS PAGE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 ,分泌于胞外的PST蛋白分子量比天然PST分子量稍大 ,而胞内的PST蛋白分子量与天然PST大小相同。将经SacⅠ酶切后线性化的pPICZαA pST再次转化重组酵母细胞X 33 pPICZαA pST(Mut+) ,所得表达产物的SDS PAGE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 ,PST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 ,且表达产生的蛋白均可发生正确的抗原 抗体结合反应 ,表达量达 95 6mg L。将发酵液上清进行N 糖基化分析 ,显示rPST无N 糖基化加工修饰… …   相似文献
9665.
下载全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 ,对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同行有一些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刘斌  谢澜猗  雷晓燕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3):107-109
9666.
在重组枯草芽孢杆菌24/pMX45核黄素发酵中,酵母粉促进核黄素合成,酵母抽提物抑制核黄素合成。分析显示,酵母抽提物的无机离子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酵母粉。在酵母粉基础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各种无机离子和游离氨基酸,使其含量与酵母抽提物相同。摇瓶发酵结果表明:过量的无机离子和谷氨酸对… …   相似文献
9667.
利用重叠延伸PCR法对扩展青霉碱性脂肪酶(PEL)基因作了体外定点突变,获得了最适作用温度有所提高的突变体。含突变基因的重组质粒pPIC3.5K-lip-E83V在Pichiapastoris GS115中表达。对突变体表达产物PEL-E83V-GS与野生型表达产物PELGS作了比较:前者最适作用温度为45℃,比野生型提高了5℃;其热稳定性基本不变;突变体在37℃下的表达量为188U/mL,约为野生型的80%。最适作用温度的提高可能是由于83位亲水性的Glu用疏水性的Val取代,增加了脂肪酶… …   相似文献
9668.
下载全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马素(Fumonisins)是一组结构相关的镰刀菌毒素,现已确定这组毒素共有6种组分,分别为FB;、FB。、FB。、FB。、FA;foFA。l’,’]。其化学结构与动物的神经鞘氨醇很相似(图1)。F民是天然污染玉米样品或真菌培养物中的主要腐马素组分,其次是FB。,其它4种含量较… …   相似文献
章红  李勇  李季伦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1):37-40
9669.
利用RTPCR和nested PCR(nPCR)技术扩增出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的抗原区,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ProEXHTb中,获得重组质粒,经PCR、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表明,目的基因插入的位置、大小和读码框均正确。将重组质粒导入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SD… …   相似文献
9670.
在国内外,空肠弯曲菌对人的致病性已被反复证明。从腹泻病人已大量分离出该菌。但是由于空肠弯曲菌是一种微嗜氧菌,培养需要特殊条件。因此基层开展培养工作有一定困难。为研制更适合基层使用的方法,对弯曲菌的有关生长因素作进一步探讨是非常必要的,以对该菌特性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从而以便提供研… …   相似文献
9671.
下载全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动元素分析仪,测定细胞成分N、C含量,以N/C比值,将大豆根瘤菌分为三个不同的类群。笫一群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2.74—4.33%,C含量为50.82—52.73%,N/C比值<10;第二群为慢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5.52—9.00%,C含量为45.14—50.32%,N/C比值为11.43—20.94;第三群为超慢生型大豆根瘤菌,N含量为10.45—11.53%,C含量为42.56—45.31%,N/C比值为24.16—25.44。分析结果表明,本技术为大豆根瘤菌的分类,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   相似文献
9672.
  
以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野生株AS1.299和突变株PD-67的基因组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了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AS)基因(trpEG)片段和前端控制序列。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全长3374bp,包含3个ORF,推测分别为前导肽… …   相似文献
9673.
下载全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裸盖菇属(Psilocybe)的许多真菌含有神经致幻型毒素,这些毒素被中国卫生部列为A类管制药品。在药检时,这些真菌样品通常是粉末。因此,仅依靠形态分类鉴定该类真菌非常困难。研究采用ITS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该类真菌并初步探讨了该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由系统发育树推断Psilocy… …   相似文献
9674.
本文观察了粉质拟青霉产孢量高峰在20天左右。培养时间延长,产孢量有下降的趋势。在适温和相对湿度饱和状态下,分生孢子经2小时萌发,48小时见次代分生孢子链产生。此菌对碳源中的蔗糖,D-甘露糖,D-半乳糖,乳糖,甘油,赤藓糖,可溶性淀粉;氮源中的谷氨酸,谷氨酰胺,丙氮酸利用好。田间小面积使用1.2×107孢子/ml悬浮液喷雾,对菜螟幼虫感病死亡率达90%。… …   相似文献
9675.
关于赤霉病麦中毒,国外于1882年即有报道,我国在很早以前也有记载。但是,关于麦类赤霉病的科学记载,则首见于1936年。以后数十年中,我国许多省都发现过麦类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于1912年认为由小麦赤霉(Gibberella saubinetii)所致,1936年改称为玉蜀黍赤霉(… …   相似文献
9676.
下载全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磁性亲和分离技术是近年新兴的一个分离方法,它可直接从初始样品液体中(无论是浑浊或清亮液)分离目标产物,克服了传统色谱方法需要离心和过滤除杂质的步骤,分离过程所用仪器极其简单,大大降低了操作费用,且易于实现规模化;此外,同亲和色谱一样也具有高的特异性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使其在蛋白质… …   相似文献
9677.
用经芜菁花叶病毒(TuMV)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Agl4)融合,经3次克隆化培养和ELISA筛选,建立了5类分泌抗TuMV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4类分别对TuMV-CI株系、TuMV—C3株系、TuMV—C4株系和TuMV-… …   相似文献
9678.
下载全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单胞菌XN 1对有机污染物硝基苯具有降解性 ,并且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性。检测和提取了假单胞菌XN 1细胞内的质粒 ,得到了一个约 2 2kb大小的质粒pXN 1。质粒消除实验证实这个质粒与硝基苯降解性有关 ,而与抗生素抗性无关。XN 1和其自发突变株XN 1 2和XN 1 3特… …   相似文献
9679.
下载全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煤矿废石堆分离到一株中度嗜热嗜酸铁氧化细菌MLY菌株,最适生长温度50℃-54℃,最适pH1.2-1.4。MLY菌株是兼性化能自养菌,能利用酵母粉异养生长。在自养和混合营养条件下,能氧化Fe^2 、黄铁矿(FeS2)和元素硫(S^0)。自养营养时,氧化元素硫较弱。对比研究M… …   相似文献
9680.
下载全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的一些种,氧化硫硫杆菌(T.thiooxidans)和氧化亚铁硫杆菌(T.ferrooxidans),广泛分布于硫化矿床的酸性矿水中,最适生长pH为2.0—2.5,是一类革兰氏阴性专性自养细菌。这类细菌广泛应用于有用金属的浸出,特别适合于从低品… …   相似文献
颜望明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73-175,190
[首页] « 上一页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下一页 » 末  页»